腾讯课堂,“死”于分期?

兴邦之业 金融 2024-07-11 97720

日前腾讯课堂发布公告,将于2024年10月1日停止运营。网络上流传着一张疑似腾讯课堂负责人对此作出的回应图,引发热议。

“小红书”上有大量用户发布关于腾讯课堂的帖子,表达对其价值的认可

“XXX一纸政策:收紧23岁以下年轻人的消费分期贷,把教培和医美一起纳入监管。几乎所有的消费金融公司取消了教培分期业务,交易量下降80%。试想,实际上迫切需要技能培训的年轻人就是有就业困难收入不高甚至无收入,才选择再教育的。在金融上得不到支持,对这个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

不论这张回应图是否属实,在线教育平台“受益于消费分期,受挫于消费分期”却是事实。

比如,另一家近期冲上热搜的中公教育,曾经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如今三年累计亏损36.8亿元。此前其靠协议班、学院贷粉饰业绩,如今大量退费,被认为是中公教育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截图自澎湃网站

这两家平台,都曾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腾讯课堂是国内最大的在线职业教育平台,2021年,上线课程数近30万,入驻教育机构超11万家;中公教育被称为“考公一哥”,市值一度超过2600亿元。

不过,腾讯课堂的关闭更让人惋惜。尤其在消费金融行业人士看来,他们真正做到了场景金融,服务对象也大多是下沉市场客群,是实施普惠金融的一个典型案例。

“曾经他们做了每个机构都想做的事,打通了学员、商家、金融机构,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消金界了解到,在具体的合作中,一方面,腾讯课堂与商家按照不到30%的比例进行分成;另一方面,腾讯课堂对金融机构进行兜底,并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要是这样运营下去,腾讯课堂可谓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了平衡。然后,此前培训机构接连暴雷,引发了监管与机构对于风险的担忧。加之消费信贷较高投诉量的特征,导致消费信贷中教育分期等业务被大面积叫停。即便腾讯课堂这样的典型案例虽然做得很好,也难免被拖累。

当前在资产荒的背景下,教育依然被认为是优质的场景。只是随着腾讯课堂这类“正规军”的退出,银行、消金等资金方谈之色变,如今的教育分期市场,多的是缺乏资质的商家和疯狂的保理资金。整个行业上演“劣币驱逐良币”,虚假宣传、诱导分期、违规收费屡见不鲜。

因此在消金界看来,行业依然在疯狂扩张,但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现金流赛跑的游戏,不知在风险真正来临之时,谁能跑得更快。

回到教育分期场景,这一业务依然需要巨头参与进来——对于消费者来说,即使是消费降级,教育依旧是刚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很多收入微薄或没有收入的人就是靠消费信贷学习知识,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他们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更加渺茫。

可能有人会说, 在政策支持下,当前商业银行授信的积极主动性明显加大,利率也是一降再降,动辄“3%-4%的利率”已成常态。但从金融消费者的角度看,带有政策优惠属性的信贷产品,大多还是面向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群。这些群体往往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一来刚需消费的钱不缺,二来更不缺信贷渠道,因此当接到狂轰乱炸的店营销时,更多的是反感。这样一来,消费信贷在刺激消费中,没有“锦上添花”,更谈不上“雪中送碳”。

而对更多的长尾客群来说,在经济巩固增强的过程中,“手停口停”的中低收入人群需要更多政策红利的支持。从金融消费者的角度看,这部分客群的消费信贷需求更为迫切,不论是刚需消费,还是改善消费。

中金公司此前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口累计13.28亿,占14亿总人口的94.8%。其中收入不足1000元的有5.4亿人,不足500元的有2.1亿人。

而要想服务好这部分客群,需要真正做好消费金融业务。同时按照市场风险定价而不是“一刀切”,才能平衡机构与用户的利益。否则机构没有动力经营,也就无法实现践行普惠金融的政策目标。

另外,应该看到,市场污名化消费信贷导致正规供给渠道撤出,影响的还是底层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最终导致他们可以努力向上的途径也被掐断。

腾讯课堂将全面停止运营的这一事件,提醒行业还须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业——如何解决金融服务的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将政策红利落实到位,让最广大的基层拥有获得感,这是当下消费金融机构应该担负起的使命。